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现有从业药师使用管理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表示,《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末零售药店全部配备执业药师,但由于执业药师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等原因,目前难以实现该目标。在2016~2020年,这5年的时间执行从业药师过渡政策。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执业药师市场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全国有47万家药店,再加上诊所、医院药房以及药企对执业药师的需求,整个市场需要200万名执业药师才能形成平衡,而目前的注册执业药师尚不足30万名。”成都医药商会会长韩祥文表示。
此前,新版GSP要求药店在2015年底前必须配备执业药师,令不少零售药店特别是单体药店面临“生死劫”,多名零售药店人士受访时均表示,这将对整个行业形成利好,扩充了单体药店的生存空间;同时,药师挂证获利这一行业潜规则也将被颠覆。
总局给出5年时间过渡
新版GSP要求零售药店配备执业药师的大限将至。按规定,从2016年1月1日起,零售药店没有配备执业药师的,都将被迫关门。但由于执业药师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等原因,国家食药监总局不得不放宽要求。
上述《通知》显示,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实行从业药师过渡政策,自2021年1月1日起,零售药店将执行全部配备执业药师的政策;同时,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新开药店,也必须要配备执业药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过渡政策的背后,进一步凸显出当下执业药师供需严重失衡的事实。
执业药师认证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已有1104家药品生产企业、14196家药品批发企业、159689家药品零售企业及2084家医疗机构注册了执业药师,全国注册执业药师人数为243279人。
“目前全国有47万家药店,市场缺口非常大。”韩祥文表示,包括2万多家医院、1.3万家药品批发企业、约7000多家药厂都需要配备执业药师,整个市场需要200万名执业药师才能形成平衡。
韩祥文介绍,以成都为例,目前成都市包括各家医院在内,拥有执业药师资格证的有3000多人,而成都市区的零售药店有8400多家。也就是说,即使这些执业药师资格证全部用在药店,也远远不够。
引人关注的是,执业药师供需严重失衡,从另一个侧面催生出药师挂证市场。
“新版GSP要求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但要经营者一时之间拿到证书也不容易,所以就有不少药店选择铤而走险,租赁一个执业药师资格证,将证件注册在自己的药店,肩负起监管药品质量的责任,这已经是业内公开的潜规则。”四川友谊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晓军介绍说。
多名业内人士受访时认为,国家食药监总局给出的5年过渡期,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执业药师的含金量,也将对挂证这一畸形市场形成较大冲击。
单体药店获一定生存空间
上述新规获益*大者当属单体药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由于目前药品零售利润日益微薄,不少药店经营已经面临困难,而此前要求必备执业药师的要求,被认为是压倒零售药店、特别是单体药店的*后一根稻草。
“这几年药店的利润已经大不如前,就整个药品流通行业而言,今年上半年的毛利就下滑了0.6个百分点。”韩祥文表示,很多单体药店本身日子就不好过,如果再请一个执业药师,每月至少要花费6000元,运营成本较高。
事实上,自2013年6月新规实施以来,各地药店被兼并、备撤销 GSP的消息便频见报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单体药店。
“食药监总局的新政给了单体药店较长时间的缓和期,他们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也相对容易一些,给了一定生存空间。”李晓军称。
新版GSP要求药店必备执业药师的初衷在于保障安全用药,过渡政策出台是否会削弱安全用药的力度也引人关注。“要保障安全用药,对于药店而言就要切实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监管层也要从严监管,比如执业药师不在岗时,药店必须明确标识,不开处方药。”李晓军说。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分属于卫生系统、药监系统的药师制度、执业药师制度未来建立互认体制,执业药师人才缺口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关键词】什么叫GSP
GSP 是 英 文 Good Supply Practice缩写,在中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
相关链接
800亿滞销药市场待破:传统药企拟建线上促销平台
11月23日,广东丽峰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峰药业)董事长黄学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近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将打造一个专门针对滞销药品的促销平台。
据了解,每年动辄上千吨的滞销药品困扰着大多数药企。来自丽峰药业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一庞大体量的金额达到800亿元。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参照国内药企现状,一个品种往往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竞争,供求不对等造成不少产品积压滞销,造成巨大浪费。
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对于消费者来说,旧款衣服换季打折已不是新鲜事,药品也有“特卖”模式。
黄学峰告诉记者,按照市场惯例,医院和药店都不再采购距离有效期在8个月以内的药品(以下简称近效药)。其实,这些药品在效期内可以正常使用,公司希望针对这类药品建立一个促销平台来方便下游药店采购,如果进展顺利,市场容量将达到上百亿元。
“现在每年滞销药品的金额达到800亿元,其中超过300亿元只能报废处理,既损害企业利益也不利于患者降低购药成本。”黄学峰认为,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药品,在允许的有效期内低价卖给市场,也是药品流通领域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近效药或过期药的处理长期困扰着大多数药企。于明德称,国内药企数量达到4000家,90%以上生产普药产品。很多企业由于市场预测偏差导致供大于求,*后只能将剩余药品报废。
“促销、特卖近效药是对传统药品流通模式的颠覆,将冲击目前的医药价格体系。”于明德认为,如果大规模推广,将压缩产品流通链和渠道费用,帮助终端减少采购成本,同时降低生产企业的药品报废率。
市场反应有待观察
但是,有别于其他商品的药品,“打折特卖”是否能吸引患者还是个未知数。值得注意的是,在丽峰药业之前,全国不少地区已出现零售药店曾因出售近效药遭消费者投诉的消息。
一位曾在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任职多年的医药行业资深人士表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药品零售企业不得销售过期药品,对于近效期药品的管理和销售属于企业自主行为,在药品未过期的情况下,企业任何销售行为都不违反规定。但是,销售时需告知顾客有效期。
“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国家对此监管相当严格。以前一些药店、诊所在未告知患者的情况下原价销售近效药被投诉,说明消费者对这类商品还是持怀疑态度。”该资深人士坦言,由于目前市场上没有大规模销售近效药的机构,未来市场反应如何还有待观察,关键在于消费者对近效药的接受程度究竟有多大。
对此,广州一家大型医药流通公司市场部人士对记者透露,近效药价格优势相当明显,以某进口品牌一款疫苗为例,正常售价在200元/支,距离有效期只有8~12个月左右的售价在150元,如果只有半年则价格在百元上下。“慢性病患者都有常备的治疗药物,有些会通过朋友私下购买近效药,降低成本,但总体上量很小。”
如果您的产品需要进行检测,请联系百检网,我们会安排工程师与您对接,在确认相关检测项目后为您报价,接着安排寄样检测。